白帝城怀古

白帝城怀古朗读

日落沧江晚,停桡问土风。

城临巴子国,台没汉王宫。

荒服仍周甸,深山尚禹功。

岩悬青壁断,地险碧流通。

古木生云际,归帆出雾中。

川途去无限,客思坐何穷。

译文

夕阳隐没苍茫的江水,天色已晚,停船探问当地乡俗土风。

城楼面临着古代的子爵巴国,高台乃是那湮没的蜀汉王宫。

这荒远地区仍属周朝的领域,深山里至今推崇大禹的丰功。

山岩陡峭好像青青墙壁中断,地势险峻下临清碧江水流通。

高大的古树挺立在白云边上,归来的船帆出现在浓浓雾中。

水行的旅途一去便无限遥远,旅客的愁思因此更无尽无穷。

注释

白帝城:遗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,为东汉初公孙述所筑。

沧江:泛指江水。

土风:乡土歌谣或乐曲。

巴子国:古国名。

汉王宫:指永安宫,蜀汉先主刘备卒于此。

周甸:周朝甸服之国,意指周朝的领域。

禹功:指夏禹治水的功绩。

青壁:青色的山壁。

古木:一作“古树”。云际:云中。言其高远。

坐:因为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216

2、王 岚.陈子昂诗文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4:72-73

白帝城怀古创作背景

  这首诗当作于唐高宗调露元年(公元679年)陈子昂初次出蜀沿长江泛舟而下的连续行程中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王 岚.陈子昂诗文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4:72-73

  根据诗题,此诗应为怀古诗,其实称之以“旅游诗”可能更恰当。此诗描写了这位年轻的西部人第一次进入中国中心区域(虽然仅在南方边缘)的旅程。他不断地回顾“巴”(四川),细心地寻访“周甸”(不包括四川),寻访“禹功”所覆盖的地区。他反复提到那些广泛的地理名称,仿佛这些名称本身就具有某种神奇的意义。他为这些地区的历史和古迹所倾倒。他在白帝城怀古,所缅怀的既不是历史事件,也不是盛衰过程,而是集中于与中国文化的中心区域相联系的古迹本身。

  由怀古而产生的忧伤很容易转换成孤独及思乡的情绪。与较老练诗人的修辞练习不同,陈子昂这首诗更多地与情绪的激发有关,而不是与技巧有关。他的旅行诗并不像王勃、卢照邻、骆宾王的同类诗,而更接近李百药的诗。诗中对句的排列比王勃、卢照邻的诗较不板滞。他的风格离开骆宾王的风格更远。骆宾王的怀古旅行诗用了高度矫饰的语言,即使最真诚的感情也会黯然失色,从而彻底破坏诗的情调。

  陈子昂描写自然景物的对偶句不似上官仪那样复杂,可是在这首诗中,这些对句也一铺到底,破坏了诗篇的流畅。此外,诗人还隐喻性地运用动词描写直观景象,表现了宫廷诗的一定影响。

陈子昂

陈子昂(约公元661~公元702),唐代文学家,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。字伯玉,汉族,梓州射洪(今属四川)人。因曾任右拾遗,后世称为陈拾遗。光宅进士,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、右拾遗。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,忧愤而死。其存诗共100多首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《感遇》诗38首,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》7首和《登幽州台歌》。 ...

陈子昂朗读
()

相关作品

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,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,而卒葬之;以故其后名之曰“褒禅”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,褒之庐冢也。距其院东五里,所谓华山洞者,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。距洞百余步,有碑仆道,其文漫灭,独其为文犹可识曰“花山”。今言“华”如“华实”之“华”者,盖音谬也。

  其下平旷,有泉侧出,而记游者甚众,所谓前洞也。由山以上五六里,有穴窈然,入之甚寒,问其深,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,谓之后洞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,入之愈深,其进愈难,而其见愈奇。有怠而欲出者,曰:“不出,火且尽。”遂与之俱出。盖余所至,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,然视其左右,来而记之者已少。盖其又深,则其至又加少矣。方是时,余之力尚足以入,火尚足以明也。既其出,则或咎其欲出者,而余亦悔其随之,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

()

翼翼归鸟,晨去于林。

远之八表,近憩云岑。

()

河流迅且浊,汤汤不可陵。

桧楫难为榜,松舟才自胜。

()

莫把阿胶向此倾,此中天意固难明。

解通银汉应须曲,才出昆仑便不清。

()

八年十二月,五日雪纷纷。

竹柏皆冻死,况彼无衣民。

()

风帘向晓寒成阵。来报东风消息近。试从梅蒂紫边寻,更绕柳枝柔处问。

来迟不是春无信。开晚却疑花有恨。又应添得几分愁,二十五弦弹未尽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