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侯堂堂身八尺,老大无机如汉阴。
猛摩虎牙取吞噬,自叹日月不照临。
策名日已污轩冕,逃去未必焚山林。
我评君才甚高妙,孤竹截管空桑琴。
四十未曾成老翁,紫髯垂颐郁森森。
眉宇之间见风雅,蓝田烟雾生球琳。
胸中垒块正须酒,东海可揽北斗斟。
古人已悲铜雀上,不闻向时清吹音。
百年毁誉付谁定,取醉自可结舌瘖。
使公系腰印如斗,驷马高盖驱駸駸。
亲朋改观婢仆敬,成都男子宁异今。
又言屋底甚悬磬,儿婚女嫁取千金。
古来圣贤多不饱,谁能独无父母心。
众雏堕地各有命,强为百草忧春霖。
艾封人子暗目睫,与王同床悔沾襟。
陇鸟入笼左右啄,终日思归碧山岑。
一生能几开口笑,何忍更遣百虑侵。
忽投雄篇写逸兴,仰占乾文动奎参。
自陈使酒尝骂坐,惜予不与朋盍簪。
君材蜀锦三千丈,要在刀尺成衣衾。
南朝例有风流廦,楚地俗多词赋淫。
屈原离骚岂不好,只今漂骨沧江浔。
正令夷甫开三窟,猎以我道皆成禽。
温恭忠厚神所劳,于鱼得计岂厌深。
丈夫身在要勉力,岂有吾子终陆沈。
鄙人相士盖多矣,勿作蔡泽笑噤吟。
次韵答张沙河。宋代。黄庭坚。 张侯堂堂身八尺,老大无机如汉阴。猛摩虎牙取吞噬,自叹日月不照临。策名日已污轩冕,逃去未必焚山林。我评君才甚高妙,孤竹截管空桑琴。四十未曾成老翁,紫髯垂颐郁森森。眉宇之间见风雅,蓝田烟雾生球琳。胸中垒块正须酒,东海可揽北斗斟。古人已悲铜雀上,不闻向时清吹音。百年毁誉付谁定,取醉自可结舌瘖。使公系腰印如斗,驷马高盖驱駸駸。亲朋改观婢仆敬,成都男子宁异今。又言屋底甚悬磬,儿婚女嫁取千金。古来圣贤多不饱,谁能独无父母心。众雏堕地各有命,强为百草忧春霖。艾封人子暗目睫,与王同床悔沾襟。陇鸟入笼左右啄,终日思归碧山岑。一生能几开口笑,何忍更遣百虑侵。忽投雄篇写逸兴,仰占乾文动奎参。自陈使酒尝骂坐,惜予不与朋盍簪。君材蜀锦三千丈,要在刀尺成衣衾。南朝例有风流廦,楚地俗多词赋淫。屈原离骚岂不好,只今漂骨沧江浔。正令夷甫开三窟,猎以我道皆成禽。温恭忠厚神所劳,于鱼得计岂厌深。丈夫身在要勉力,岂有吾子终陆沈。鄙人相士盖多矣,勿作蔡泽笑噤吟。
黄庭坚(1045.8.9-1105.5.24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与杜甫、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黄庭坚为其中一宗)之称。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,合称为“苏门四学士”。生前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。著有《山谷词》,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 ...
黄庭坚。 黄庭坚(1045.8.9-1105.5.24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与杜甫、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黄庭坚为其中一宗)之称。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,合称为“苏门四学士”。生前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。著有《山谷词》,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
菩萨蛮·题梅扇。宋代。周纯。 梅花韵似才人面。为伊写在春风扇。人面似花妍。花应不解言。在手微风动。勾引相思梦。莫用插酴醿。酴醿羞见伊。
重九。元代。鲁渊。 白雁南飞天欲霜,萧萧风雨又重阳。己知建德非吾土,还忆并州是故乡。蓬鬓转添今日白,菊花犹似去年黄。登高莫上龙山路,极目中原草木荒。
秋暮书怀。明代。谢榛。 木落风高万壑哀,山川纵目一登台。夕阳满地渔樵散,秋水连天鸿雁来。白发无情淹岁月,黄花有意照樽罍。西园公子虚陈迹,词客于今说爱才。
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。宋代。欧阳修。 紫案焚香暖吹轻,广庭清晓席群英。无哗战士衔枚勇,下笔春蚕食叶声。乡里献贤先德行,朝廷列爵待公卿。自惭衰病心神耗,赖有群公鉴裁精。
新制布裘。唐代。白居易。 桂布白似雪,吴绵软于云。布重绵且厚,为裘有余温。朝拥坐至暮,夜覆眠达晨。谁知严冬月,支体暖如春。中夕忽有念,抚裘起逡巡。丈夫贵兼济,岂独善一身。安得万里裘,盖裹周四垠。稳暖皆如我,天下无寒人。
君子之学必好问。问与学,相辅而行者也。非学无以致疑,非问无以广识;好学而不勤问,非真能好学者也。理明矣,而或不达于事;识其大矣,而或不知其细,舍问,其奚决焉?
贤于己者,问焉以破其疑,所谓“就有道而正”也。不如己者,问焉以求一得,所谓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”也。等于己者,问焉以资切磋,所谓交相问难,审问而明辨之也。《书》不云乎?“好问则裕。”孟子论:“求放心”,而并称曰“学问之道”,学即继以问也。子思言“尊德性”,而归于“道问学”,问且先于学也。
问说。清代。刘开。 君子之学必好问。问与学,相辅而行者也。非学无以致疑,非问无以广识;好学而不勤问,非真能好学者也。理明矣,而或不达于事;识其大矣,而或不知其细,舍问,其奚决焉? 贤于己者,问焉以破其疑,所谓“就有道而正”也。不如己者,问焉以求一得,所谓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”也。等于己者,问焉以资切磋,所谓交相问难,审问而明辨之也。《书》不云乎?“好问则裕。”孟子论:“求放心”,而并称曰“学问之道”,学即继以问也。子思言“尊德性”,而归于“道问学”,问且先于学也。 古之人虚中乐善,不择事而问焉,不择人而问焉,取其有益于身而已。是故狂夫之言,圣人择之,刍荛之微,先民询之,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,以大知而察及迩言,非苟为谦,诚取善之弘也。三代而下,有学而无问,朋友之交,至于劝善规过足矣,其以义理相咨访,孜孜焉唯进修是急,未之多见也,况流俗乎? 是己而非人,俗之同病。学有未达,强以为知;理有未安,妄以臆度。如是,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。贤于己者,忌之而不愿问焉;不如己者,轻之而不屑问焉;等于己者,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,如是,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。人不足服矣,事无可疑矣,此唯师心自用耳。夫自用,其小者也;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,宁使学终不进,不欲虚以下人,此为害于心术者大,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。 不然,则所问非所学焉: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;甚且心之所已明者,问之人以试其能,事之至难解者,问之人以穷其短。而非是者,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,可以收取善之益,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。嗟乎!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,非此之由乎? 且夫不好问者,由心不能虚也;心之不虚,由好学之不诚也。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,其学非古人之学,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,不能问宜也。 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。圣人所不知,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;愚人之所能,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。理无专在,而学无止境也,然则问可少耶?《周礼》,外朝以询万民,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,是故贵可以问贱,贤可以问不肖,而老可以问幼,唯道之所成而已矣。 孔文子不耻下问,夫子贤之。古人以问为美德,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,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,然则古人所深耻者,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,悲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