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和波浪。比喻生活或命运中所遭遇的不幸或盛衰变迁。
例风波"class=primary href=/cidian/ci-1f5daa51cf>世路风波。惹出风波。
英wave;
乱子;纠纷。
例风波迭起。
英disturbance;
风浪。参见“风浪”。
引《楚辞·九章·哀郢》:“顺风波以从流兮,焉洋洋而为客。”
唐•元稹 《江陵三梦》诗:“惊觉满床月,风波 江 上声。”
巴金 《家》十九:“船在水面流着,安稳而自然,不曾激起一点风波。”
犹潮流。比喻变动的形势。
引《后汉书·冯衍传下》:“弃衡石而意量兮,随风波而飞扬。”
鲁迅 《集外集拾遗补编·破恶声论》:“则庶几烛幽暗以天光,发国人之内曜,人各有己,不随风波,而 中国 亦以立。”
比喻动荡不定或艰辛劳苦。
引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天下之非誉,无益损焉,是谓全德之人哉!我之谓风波之民。”
成玄英 疏:“夫水性虽澄,逢风波起,我心不定,类彼波澜,故谓之风波之民也。”
宋•曾巩 《谢中书舍人表》:“於风波流落之餘,以蒲柳衰残之质,自循涯分,曷副恩荣。”
洪深 《赵阎王》第一幕:“虽只四十来岁的人,然而世上的风波经得多了,看来却像五十出外。”
比喻纠纷或乱子。
引唐•鲍溶 《行路难》诗:“入宫见妒君不察,莫入此地生风波。”
明•高启 《南山有鸟》诗:“南山 有鸟北山罗,两地一失惊风波。”
《西湖佳话·梅屿恨迹》:“妻子初容我娶,及至 小青 进门,便生许大风波,一駡就是三朝四夜,一打就到万紫千红,甚觉难堪。”
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·病后杂谈之馀》:“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,那就是 张勋 的‘复辟’。”
参见“风波亭"class=primary href=/cidian/ci-716e53843>风波亭”。参见“风波亭"class=primary href=/cidian/ci-716e53843>风波亭”。
引指 风波亭。滇剧《牛皋扯旨》:“‘莫须有’三字罪名无分晓,可怜他父子被害在 风波。”
被风所播荡。
引《文选·李陵·与苏武诗三首之一》:「风波一失所,各在天一隅。」
比喻人事的变故。
引《儒林外史·第八回》:「宦海风波,实难久恋。」
《红楼梦·第九四回》:「头里在这里吃饭的倒先别问去,找不成再惹出些风波来更不好了。」
《风波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,收录于小说集《呐喊》中。小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,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,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、农民愚昧落后、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;并由此说明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。
《风波》这篇小说围绕“辫子”的有无展开情节,事件的起伏跌宕。人物的感情变化,在结构上完整地遵循着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、余波的程序演进,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,又“注彼而写此”,场面不大,个个人物鲜灵生动。小说最后写“新近裹脚”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样子,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,并且留下深长的余味,其精警深刻,发人深思。
风波是一个词,汉语词汇。
拼音:fēng bō
风浪。比喻纠纷和乱子。
《风波》是1920年鲁迅创作的小说,收录于鲁迅的《呐喊》中。
小说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,以小见大,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,愚昧,保守的沉重氛围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忆诗词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egushici.com/cidian/b115865/